为提升“东莞智造”品质,东莞对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近年来,东莞技能型人才市场供需端持续走俏,为解决技术人才紧缺问题,东莞不少企业甚至提前预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。那么技能人才为何越来越“吃香”,东莞又是怎样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呢?
这是东莞一家专门生产电线、电缆的企业,最近两年技术型人才一直存在缺口。这让负责人力资源的袁媛很头疼。“这个电线电缆在全国的大专院校里面属于稀有专业,基本上没有什么学校会开这个专业。”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袁媛和记者说。
为了突破瓶颈,袁媛想到了一种新模式,就是和职业学院合作,探索“进校即进企”“校企双制工学一体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企业给“定向学生”每月提供800-1000元生活补贴,若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,企业还给予一定的留岗奖励。“形成了企业的一个人才阶梯。”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袁媛表示,“企业如果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我们可以从我们学生团队里面,迅速地补充上去。”
“招工即招生、进校即进企”这种模式,很快在东莞的各个企业推行开来。截至目前,东莞市技师学院已与68家企业共开办134个校企双制冠名班,培养校企双制学生4323人。然而,大家发现这一做法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。
东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光明表示:“原来的校企合作,简单地说,就是我提供毕业生到你企业就业,这是最早期的版本,后来慢慢地很多矛盾凸显出来,企业他会提出一些建议,我们培养的毕业生,某种方面技能上达不到企业的需求。”
企业的需求,就是职业院校要解决的“痛点”。随着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,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更加紧迫,为了进一步解决企业招引技能人才的痛点和堵点,职业院校首先从老师身上“开刀”。“派老师到企业去学习企业的先进基础知识,在这个过程当中,老师首先得到成长,再一个我们把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,能够跟我们的教学案例有机结合。”东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光明表示。
除了老师要进企业学习,学生也跟着一起下企业。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,东莞不少职业院校还开展了“工学交替”的教学模式,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,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工学形式,进行4-6周的专业岗位技能训练。
在东莞这家生产口罩机的企业里,最近就有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工厂培训,他们正在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视频连线,沟通技术问题,这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打造工学结合课程体系,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,学中做。“我刚来这里工作,然后有一个许博士带着我们去搞研发搞项目,还让我们获得了一个新型的实用型专利,这是我以前都不敢想象的事情。”高职生林琥珀和记者说。
而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,学生也在操作着与企业同步的最新一代数控机器。为延伸办学空间,东莞市技师学院尝试“引企入教”,创新建设了10个“产业学院”。
“我们学校来成立这种产学研基地,把生产销售包括科学研发都融合在一起,把学校没有的设备,搬到学校里面去,由他们的师傅来带着我们学生做这种实操课。”东莞市技师学院校企合作与就业处老师赵伟荣表示。
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东莞制造、东莞创造的重要力量,目前东莞技能劳动者增至125万人。近年来,东莞基于产业发展基础,全力打造“技能人才之都”,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,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。东莞力争到2025年底,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0%,选树100名技能领军人才,建设200个“技能大师工作室”,推动100万人实现学历技能素质提升,努力将东莞建设成为技能人才的向往之地、成长之城。